(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25日,由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中国好公益平台支持的“连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城长’" index="1" level="2">让流动儿童和城市一起成长”主题媒体沙龙" index="2" level="2">暨“汩汩——流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公益艺术展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行,流动儿童服务支持领域的社会组织代表、研究机构、一线工作者与20余家媒体展开交流,探讨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急缺性、重要性及解决思路。
本场沙龙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传进从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的困境和解决方案两个层面作了主题演讲。陶传进认为,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即使有了一处住所,对很多流动儿童来说这个临时住所并不是“家”,他们仍有强烈的漂泊感和不安全感。社会组织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资源、帮助和社会服务。其中颇有成效的服务模式是为流动儿童创建一个物理空间并在其中开展结构性的社会活动,通过持续地开展活动,让流动儿童和社区建立连接,将其社会关系扎根于城市。
在流动儿童服务领域,不同社会组织的工作方法既有共通之处,也各具特色。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李远香分享说,该机构开展的“在城长生活馆”项目从提供安全友好的社区活动空间、儿童保护服务、家庭教育支持和儿童社会情感学习与发展机会等方面入手,帮助流动儿童和家庭弥补社区服务不足。“在城长生活馆”非常关注为流动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情感学习与支持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吐槽大会”“儿童情绪小组”“生命图书馆”等,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与自己、同伴、家庭、自然和社会的良好关系,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卢金艳在介绍协作者的工作方法和特色时表示,协作者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儿童—家庭—社区—社会的“四位一体”服务,采用参与式的社会工作手法,贯穿系统视角、优势视角和助人自助的服务策略,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开展社区教育专业服务,并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广泛合作,构建“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战略服务体系,协助困境人群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并在服务中开展政策倡导、公众教育,培育草根组织,发展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