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2)》。该报告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共同编制完成。该报告分析数据涉及2022年度全国127所院校的11528名教师等学术人才,涵盖43780份详细专家评审意见。

课题组首席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介绍,2020年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创新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是“破五唯”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审和网络评议,实现了全程匿名独立评审,全过程严格保密,真正实现“程序公正,结果公平”,这也是越来越多高校委托专业机构外审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同行评价是同行评价(Peer Review)的一种,其突出价值是在符合学术规律的前提下实现评价对象与评价者更为精准的匹配,从而更有利于作出科学、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的海量的专家库和精准匹配,更能助力高校在职称评审中实现真正的小同行评价,实现“内行评内行”。课题组希望从大数据的角度来展现和分析高校职称评审探索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和小同行评价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双一流高校”更倾向选择第三方机构的小同行评价方式。全部“双一流”高校中有28.57%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小同行评价,这一比例在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比例分别为7.24%和0.4%。参评人员职务类型以传统分类中的教授、副教授为主,但职务类型的多元化、细分化分类趋势开始显现,调研中出现了将近200个不同类型,这说明一些高校职在称评审的科学分类评价方面开始积极探索。

报告发现,小同行评价中参评人员与评审专家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匹配程度更高。11528名送审人员学科结构与相对应的21756名评审专家学科结构相同。同时,第三方机构会结合各送审单位的要求,对送审人员与送审专家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进一步细化匹配,解决了交叉学科带来的困扰。此外,不同类型高校选择评审专家数量有一定区别;所有高校正高评审选择专家的数量都不少于副高。高校选择评审专家普遍采取5-3组合(正高5名专家,副高3名专家),部分高校仍采取3-3组合,极少学校采取4-3组合。

报告指出,不同院校的外审通过率有一定差异。按照报告中对通过率的定义,小同行评审通过率最高的是原985高校,为81%。普通本科、普通专科和原211高校分别为64%、62%和54%。各类高校的副高通过率均高于正高职称。报告显示,评审意见选项数量的设置与评审结果之间有一定关联性。评审结论五个选项的整体通过率高于评审结论为四个、三个及二个选项的通过率。因此在职称评审中,整体通过率可通过细化评审表,增加结论项数量维度进行针对性调节,结论项数越多,通过率越高;结论项数越少,通过率越低。

王云海教授介绍,该课题组已经启动“中国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China University Scholar Survey, CUSS)”项目,《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2)》是该项目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课题组将持续对全国高校学术人才的引进、评价、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广泛且深入的调查研究,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高校学术人才的质量和动态,系统分析各高校、各学科学术人才发展趋势和缺口状况,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做出贡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