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1984年1月《江苏省志》载:“17日中午至19日上午,全省连续普降大雪,尤以沿长江沿岸和苏南地区为甚,积雪深达30-40厘米,这些地区的公路运输基本中断达一周之久……”这是我人生记忆中的最大一场雪。

那年我上高三,下雪的那几天我们正在位于扬州城南七公里处施桥镇境内的邗江县中学进行高考复习。17日下午的雪已基本上把校园内的路都盖上了,校外的公路上已看不到车辆。18日早晨,我们起身后发现校园内路上的积雪都在10厘米以上。7:30后,我们班同学陆续进了教室,大家都以为上午的第一二节语文课不会上了,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住在扬州皮坊街,并且他夫人快要生养因为患上孕毒症住在医院里!于是,我们关上门,开始自习。8:00,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室的前面打开了,我们的王老师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走进了教室,我们同学不由自主地“啊”了一长声惊叹!王老师见我们发出这样的声音,笑着说:“你们以为我不来啦,是吗?”“告诉你们,我今天5:30就从苏北医院出来了,汽车不通了,我是踏雪打伞花了2个多小时走过来的,没有迟到吧”!我们立刻鼓起了掌!……这个场景虽然已过去36年,但今天仍是记忆犹新,估计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位王老师他的名字叫王玉新,因为语文教学出众,被我们的校长从当时的红桥中学被“挖到”我的母校邗江县中学。1982年9月,他送走了一届“中七”(高考补习班)后,开始教我们语文并做班主任时我上高二,我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给我们上班会课时是“未有曲调先有情”,在黑板上写下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他是这么教育我们的,也是身体力行的!

每天早晨他到班,看到教室角落的扫帚等摆放不齐,他先是把它整理好!看到地面不整洁,先是弯下腰来拿起扫帚扫干净了、看到地面有废纸他下捡起来,看到黑板没擦他先不擦掉……然后再问今天是哪些同学值日?几周后,我们班同学都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看到教室里的卫生工具摆放不齐总有人会整理好、看到地面有垃圾总有人捡起、上课前黑板总是被擦得干干净净,学校的班级卫生评比,我们班每次都能拿到“流动红旗”!王老师的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对我有深刻影响,我在做班主任和学校中层干部时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受到学生和学校领导的许多好评!

我们高中时每周上六天课,每天上午7:00—7:30是半小时的早读一、三、五读语文,二、四、六读英语。王老师每周都要用周一的早读让我们背诵一首课本外的唐宋诗词,他一进教室首先自己先背诵给我们听,然后再挂出抄好诗的小黑板,让我们齐声朗读后再做讲解,然后周五检查。就这样,他教我们二年,我们多背诵了课本外的近100首唐宋诗,这为我们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很好基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这些名诗佳句都是那时记住的。

王老师擅长古文、古诗词教学。课文烂熟于心,课堂教学设计精密。上课虽带课本及备课笔记,但目光始终注视着学生,从不紧盯教材教案,讲解却紧扣字词句篇,成竹在胸,条分缕析,文道融合一体;板书也经过周密设计,简要有序。一课教完后,留有余地,与学生共同根据板书的顺序进行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竟无一字多余。他善于指导学生诵读,抑扬顿挫,含英咀华,口诵心惟,熟读深思。听他的古文教学,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虽然我们班是理科班,但语文成绩不亚于当时的文科班。我现在之所以能写些文章,全靠高中打下的基础。

离邗中不到一公里的施桥船闸,风景很好,我们很想进去参观,当时属于省属管制单位,一般人进不去。1984年7月6日,高考的前一天下午,王老师居然把我们班全体同学带到了施桥船闸参观,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拖船如何过闸的情景,我们徜徉在船闸内,看着“美景”,听着王老师还给我们唱起了他的“拿手作”——《牡丹之歌》,每个同学都觉得心旷神怡,分外轻松!仿佛忘记了第二天即将到来的“改变命运的高考大战”!

1984年高考,我们班55人,考取了48人!在邗江县中学的校志上书写了一行。(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 罗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