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看新疆。
(资料图)
今年,新疆启动实施棉花生产提质增效行动,全区棉花总产将保持在500万吨左右,持续巩固新疆棉花战略地位。这有力支撑了新疆纺织行业发展。
新疆纺织行业自去年底开始逐月向好,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一季度提高9.4个百分点。
当前,围绕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新疆不断拓展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空间,支持化纤纺织一体化发展,棉纺织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进一步加强。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眼下,昌吉市33万亩优质机采棉进入花铃田管的关键时期。连日来,各涉棉乡镇和机采棉生产企业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指导棉农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棉花丰产、棉农增收忙碌。
近年来,新疆棉花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22年,新疆棉花机采率达85.6%,沙湾市、沙雅县等25个植棉大县(市)的棉花产量已占全疆棉花产量的90%。
在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下,新疆棉花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发展,新疆棉花单产、总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7月25日,在位于沙雅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阿克苏海盟纺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生产线上忙碌。“订单充足,产品实现满产满销。”公司副总经理王冬说,1月至7月,企业生产总值为1亿元,相比去年增长50%,公司将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较全区工业增速高1.8个百分点。生产纱116.7万吨、同比增长9.8%,布5.58亿米、同比增长27.6%。
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
7月以来,库尔勒汇同泰印染科技有限公司满负荷生产,日产针织布15吨,倍捻产量12吨左右。“二期新材料产业园扩建工程完成设备订购,10月将调试生产。”公司总经理关越说,企业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竞争力。
库尔勒汇同泰印染科技有限公司是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43家纺织企业之一。目前,开发区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0家,纺织企业就占4家;开发区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成为全疆首个纺织产业集群产值百亿级的地区。
如今,这个数字还在刷新。一直以来,库尔勒开发区聚焦产业规划、引龙头企业、扩产业集群,积极转化纺织资源为差别化竞争优势。
开发区和江苏省南通市以商招商方式加强合作引入亨惠集团,进口国际领先水平的水刺无纺布生产线,产品填补西北五省区空白。目前,新疆中泰亨惠医疗卫材股份有限公司就有7条生产线投产。2024年4月,中泰亨惠12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将实现从纤维原料到产品终端市场全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可就地消耗高白粘胶纤维14万吨,促进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纺织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按照棉花全产业链、粘胶产业链、新材料研发等发展布局,新疆中泰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在开发区协助下,将库尔勒中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巴州金富特种纱业有限公司、新疆利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到旗下,形成了“良种繁育、棉花种植、籽棉收购加工、棉纺纱、织布”产业链,以及“粘胶短纤生产、纺纱、纺织品织造”产业体系。
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刘勤说,围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得天独厚的棉花、粘胶、超深层油气资源优势,开发区现已建成年产500万纱锭的规模,还积极承接江苏、浙江地区纺织产业转移,与库尔勒市上库炼化产业园联合、与粘胶生产企业联合,以棉、粘胶、化纤、罗布麻等多种纤维为原料,生产绿色、高端化、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系列纺织产品。
全链发展势头更强劲
目前,新疆棉纺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织造、印染、服装家纺针织行业初具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集聚发展效果逐步显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纺织生产基地、粘胶纤维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服装加工基地。
前不久,广东省清远市政企考察团赴新疆开展招商考察活动后,达成务实合作共识,共建棉纺织产业链,实现产业合作共赢。
清远市拟打造新疆纺织品在华南地区的线下大卖场,全面满足智能制造原料所需和消费所需。两地还将通过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化赋能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棉纺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强度和韧性。
当前,新疆正加快建设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并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3月28日,首届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在上海举行,10家企业分别与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签订了投资意向性协议,总投资达185亿元。此次签约的纺织项目立足招大、招强、引优,强链、延链、补链,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下半年,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延链补链强链。”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处处长王清表示,将充分利用疆内现有对二甲苯(PX)和精对苯二甲酸(PTA)产能,推动聚酯(纤维)项目尽快达产,实现棉纺产业与化纤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向下游终端产业迈进,不断壮大织造、服装、家纺、针织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中后端产业规模,推动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