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灼烧分子价键,导致分子残疾

作者:韩少坤

一.所食之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

几千年形成的中医理论十分讲究饮食禁忌,避害取相宜,正如名医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广东人最忌讳爆炒和烧烤食品,由于高温高湿天气,在广东吃爆炒或烧烤食品,即刻就会诱发“上火”。当爆炒或烧烤食品时,局部高温使部分营养分子价键变形,成为残疾分子,这种分子结构错位或缺失基团的营养异质化残疾分子,一旦被人体吸收用于构建人体自身组织时,就会导致自身组织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出错,立即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引发过敏症,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先表现出的症状是肠热症:便秘,口火重,舌质鲜红等,身体处于高致敏状态,如若遇到蚊虫叮咬,就会在叮咬部位导致组织坏死溃乱留下疤痕等,也会咽喉肿痛,小便短赤,面目暗淡,眼睛干涩红肿等。


【资料图】

微弱的电脑荧光屏射线也能导致眼睛结膜伤害,眼睛干涩红肿。当使用微波或辐照处理食品时,微波和辐照都会灼烧营养分子价键,使之变形成为残疾分子,那么人们食用微波或辐照食品,就是一个通过这种灼烧的残疾分子转嫁微波和辐照危害的过程。

化学法测定蛋白含量时,三聚氰胺可以冒充蛋白而蒙蔽人们的双眼。化学测定法只能测定预知的成分,对于未知的成分无法测定,即使预知分子发生价键变形成为残疾分子后,化学测定也无法辨别是否已经发生分子变形,例如辐照和微波处理后的食品,其营养分子许多已经发生价键变形,化学测定时却无法辨知。

生命体丝毫不含糊,只要是假的或有毒的物质,那怕是只有一点点变形的残疾分子,生命体都会从其代谢过程中表达反映出来。所以鉴定食品是否有毒或缺少营养成分,只有通过活体生物测定,才能获得准确答案。

二.微波炉加热食物:微波灼烧营养分子和水分子

普遍认为,水分子是一种“极性分子”,水分子一头带着正电,另一头带着负电。在通常的水里,水分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正电负电冲那个方向的都有。当水分子处在电场中的时候,正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负极,而带负电那头会转向电场的正极——所谓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如果是一个静止的电场,水分子们排好队也就安静下来了。如果电场在不停地转,那么水分子就会跟着转,试图和电场保持一顺儿的队型。如果电场转得很快,那么水分子们也就转得很快——类似摩擦生热,水的温度就升高了。

电磁波就相当于这样一种旋转的电场。用在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们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们也就安静下来,它们的世界也就回复清净了。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

不仅是水,其它极性分子也都可以被微波加热。通常在食物中都含有水和其它极性分子,所以在微波作用下可以被迅速加热。而非极性的分子,比如空气,以及某些容器,就不会被加热。我们平常热完食物后觉得容器也热了,往往是被高温的食物给“烫”热的。

当一个稳定的原子的原有结构被外力打破,而导致这个原子缺少了一个电子时,自由基就产生了。于是它就会马上去寻找能与自己结合的另一半。它活泼,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当它与其他物质结合的过程中得到或失去一个电子时,就会恢复平衡,变成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得失的活动对人类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一般情况下,生命是离不开自由基活动的。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从里到外的运动,每一瞬间都在燃烧着能量,而负责传递能量的搬运工就是自由基。当这些帮助能量转换的自由基被封闭在细胞里不能乱跑乱窜时,它们对生命是无害的。但如果自由基的活动失去控制,超过一定的量,生命的正常秩序就会被破坏,疾病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由于自由基含未配对的电子,所以极不稳定(特别是羟自由基),因此会从邻近的分子(包括脂肪、蛋白质、和DNA)上夺取电子,让自己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样一来,邻近的分子又变成一个新的自由基,然后再去夺取电子…。如此连锁反应的结果,让细胞的结构受到破坏,造成细胞功能丧失、基因突变、甚至死亡。

三. 微波灼烧营养分子价键,使分子变形成为残疾分子

微波炉引用了一个错误概念,只认为极性分子可以在电场中运动,其实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中变得有极性。 不论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的电子云发生位移变化后,其分子价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是超强电场,将导致电子云位移发生不可逆转变化,而使营养分子变成残疾分子。

受电场力,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中发生位移极化,产生诱导极矩,电偶极矩由零变为非零。电场大小决定受力大小,从而决定产生的诱导极矩大小。  

电场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即电子云被吸向极性分子偶极的正电的一极,结果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本来非极性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相对位移后就不再重合,使非极性分子产生了偶极。这种电荷重心的相对位移叫做“变形”,因变形而产生的偶极叫做诱导偶极,以区别于极性分子中原有的固有偶极。诱导偶极和固有偶极就相互吸引,这种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  同样,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除了取向力外,由于极性分子的相互影响,每个分子也会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其结果使分子的偶极矩增大,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也会出现诱导力。  诱导力的大小与非极性分子极化率和极性分子偶极矩的乘积成正比。

实验:乙酰胺培养基培养绿脓杆菌

成分:乙酰胺,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镁,酚红,水1000毫升。

下图中使用微波灭菌的培养基,颜色已经褪去一些,表明微波破坏了部分分子。

下图是26°C培养绿脓杆菌一天后的状况,微波灭菌的培养基状况明显差一些。

培养二天后绿脓杆菌的生长状况,左侧约每毫升40亿菌体,右侧每毫升不足30亿个细菌。

四.紫外线照射细菌时,使DNA分子变形残疾

研究表明,紫外线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细菌、病毒、芽孢等病原体)的辐射损伤和破坏核酸的功能使微生物致死,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对核酸的作用可导致键和链的断裂、股间交联和形成光化产物等,从而改变了DNA的生物活性,使微生物自身不能复制,这种紫外线损伤也是致死性损伤。

紫外线主要作用在DNA上,因为用波长期260NM,紫外线照射细菌时,杀菌率和诱变率都有最强,而这个波长正是DNA的吸收峰.紫外线照射后对DNA发生了什么影响呢?分析紫外线照射后DNA,发现有几个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同一链上的两个邻接嘧啶核苷酸的共价联结,形成嘧啶二聚体(thyminedimer,TT),此外还有胞嘧啶二聚体(CC)以及胸嘧啶和胞嘧啶二聚体(CT)。 这些嘧啶二聚体使双螺的两链的键减弱,使DNA结构局部变形,严重影响照射后DNA的复制和转录。含有嘧啶二聚体的DNA的链接,使它不能作为DNA复制的样板,新合成的链在二聚体的对面和两旁留下了缺口。

五.辐照射线致残营养分子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放射线的照射下,水分子也会生成一系列具有很强活性的辐解产物,如OH、H、H2O2等。因此食品辐照后,其营养成分中的少部分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异质化变化,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损失程度取决于辐照剂量。

放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产生了许多带自由基的辐解产物,使得这部分成分发生生物异质化,不再是营养物质而成为垃圾甚至是过敏原毒素,这种分子结构错位或缺失基团的营养异质化残疾分子一旦被人体吸收用于构建人体自身组织时,就会导致自身组织细胞出错,立即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引发过敏症,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先表现出的症状是肠热症:便秘,口火重,舌质鲜红等,身体处于高致敏状态,如若遇到蚊虫叮咬,就会在叮咬部位导致组织坏死溃乱留下疤痕等,也会咽喉肿痛,小便短赤,面目暗淡,眼睛干涩红肿等。

当生命体直接暴露在放射线下时,就会导致癌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那么人们食用辐照食品,就是慢慢积聚放射性异质化残疾分子的过程,一个通过辐照残疾分子转嫁放射线毒害的过程,最终将导致癌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加速衰老历程,缩短寿命。

辐照食品,一个曾经讳莫如深的话题,随着日本的核危机再度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目前大多数人身在“辐”中不知“辐”的危害。在大家还尚未对其有足够了解的时候,辐照食品在中国的增长已然十分快速。截至2010年,我国辐照食品总量已经达2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辐照食品的一半,位居世界第一。因此现在13亿中国人最少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受到了辐照食品的伤害而自己却不知。你是否受到了伤害呢?最直接的检查办法就是看看你吃了辐照食品后是否患肠热症如口火重、便秘、眼睛热赤等,或者是受外伤后或蚊虫叮咬后会溃烂难以愈合以及会留下疤痕,或者是很容易患皮肤瘙痒疾病等。现在有许多孩子便秘,或许就是与经常吃辐照食品如方便面和小包装食品等有关。

辐照保鲜试验表明:使用钴Co-60产生的γ射线辐照处理高蛋白营养的液体食品,未封闭存放一年后,检查细菌总数却很低,且蛋白含量仅有细微减量!而对照组细菌总数相当高,蛋白所剩无几了。

为什么辐照食品里面的营养成分不能被细菌吸收利用?盖因辐照使高分子物质分别实现接枝、聚合、裂变或交联,发生了生物异质化的改变,细菌若利用了这种生物异质化了的残疾分子,将导致细菌自身细胞结构和功能出错,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或许一个结构上的错误都是致命的,所以辐照保鲜技术的原理就是使微生物形成了“肠梗阻”而死亡。多细胞生物如人体可以将出错了的细胞清除掉,然后再新生细胞予以修复,但是这种修复只能在小范围的发生,如若发生量大于了自身修复的能力,则会诱发过敏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是癌症。

六.空间异构化残疾分子:反式脂肪酸导致自身免疫性病

反式脂肪酸是对植物油进行氢化改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改性后的油称为氢化油)。这种加工可防止油脂变质,改变风味,反式脂肪酸中至少含有一个反式构型双键的脂肪酸,即C=C结合的氢在两侧,而顺式结构的脂肪酸中C=C结合的氢只在同侧。

反式脂肪酸是一种生物异质化残疾分子,营养专家认为反式脂肪酸对人类健康有害。

1.形成血栓

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人体血液的黏稠度和凝聚力,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对于血管壁脆弱的老年人来说,危害尤为严重。

2.影响发育

怀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过多摄入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会影响胎儿的健康。研究发现,胎儿或婴儿可以通过胎盘或乳汁被动摄入反式脂肪酸,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必需脂肪酸缺乏症,影响胎儿和婴儿的生长发育。除此之外还会影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必需脂肪酸的吸收。反式脂肪酸还会对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影响生育

反式脂肪酸会减少男性荷尔蒙的分泌,对精子的活跃性产生负面影响,中断精子在身体内的反应过程。

4.脂类物质

当反式脂肪酸结合于脑脂质中时,将会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不利,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健康都有害,共轭亚油酸就是一种有益的反式脂肪酸,它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因此,在对待反式脂肪酸的问题上,人们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健康的发展眼光。总之,人们应适当保持传统的中国饮食风俗,享受可持续的绿色生活。

5.降低记忆

研究认为,青壮年时期饮食习惯不好的人,老年时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更大。反式脂肪酸对可以促进人类记忆力的一种胆固醇具有抵制作用。

6.容易发胖

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容易在腹部积累,导致肥胖。喜欢吃薯条等零食的人应提高警惕,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会造成明显的脂肪堆积。

7.引发冠心病

根据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反式脂肪酸能使有效防止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HDL)的含量下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