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语境下,“猪”似乎都算不上一个友好的词汇。
中文世界的一句“蠢猪”,可以平移到英语中的“what a pig”,法语的猪是“cochon”,也有邋遢的意思。
虽然日语里没有“你是猪”这种直白的垃圾话,但《千与千寻》中,贪吃的父母也会变成猪头。
【资料图】
形容一个人不可靠,还不如相信“母猪上树”,好不容易踩中风口,竟然是“猪都能起飞”,组团开黑表现拉胯,必然是“猪队友”。
除了香喷喷的红烧肉,大概没有人愿意和“猪”扯上关系。
但最近一段时间,却有一帮年轻人 争相当猪 ,面对色彩缤纷的猪食一边流哈喇子一边代入:
“下次能多加一点土豆吗?我爱吃。”
“湖南的,没点辣椒吃不下,谢谢。”
“多放红薯和南瓜,不要白萝卜,谢谢。”
“挑食的先出栏,谢谢。”
没想到,现在的小猪还怪有礼貌的哩。
01
B站up主 @独守自然村 的视频,几乎全都是煮猪食的。
视频中的大哥先吆喝一声“猪友们,开饭咯”,接着手起刀落,伴随着咔咔咔咔的切菜声,白的萝卜,绿的青菜,紫的茄子,黄的南瓜,红的番茄……五颜六色的蔬菜果瓜顺势滚落到锅里,煮到咕嘟咕嘟冒泡,一锅新鲜的猪食就完成了。
一开始,很多人是当 解压视频 来看的。三、五分钟的视频,几乎没有闲话,只有up主利落的剁菜声,搭配着各种蔬菜滚进锅里,就像修驴蹄、切肥皂、洗地毯一样,煮猪食提供的也是一种 沉浸式的农村生活体验 。
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屏幕前有观众突然察觉到了不对劲。
猪吃得也太丰盛了吧,每天都是新鲜的南瓜、土豆、红薯、白菜,有时还有竹笋、香菇、西兰花、菜心,甚至还有紫米、西葫芦。
试问现在有几个人,能吃到这么丰富且新鲜的食材?
首先是坐标北方的人馋哭了,这水灵灵的菜心和竹笋,我都没吃过这么好的。
有人一合计,各种蔬菜混合水煮,这不就是清汤麻辣烫吗,这么一碗丰盛的麻辣烫,在一线城市少说得40块钱。
有人对着自己的轻食套餐陷入了沉思,同样的紫米、西兰花,同样的南瓜、小土豆,除了没有鸡胸肉,自己原来和猪猪吃的一样。
也有人觉得,能花几十块钱吃轻食的都算奢侈,你看我们,就只能吃外卖料理包、沙县飘香拌面,一顿饭唯一的粗纤维,可能是用作调味品的大葱段。
还有人秉承着糊弄学的原则,平时只用“面包+一片蔬菜”的“白人饭”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面对丰富的猪食,嘴角流下了不争气的泪水。
更有身在韩国的网友DNA动了,这……不 比泡菜锅好吃多了 ?
就连妈妈们也叹为观止,这猪食,看起来比我做的宝宝辅食都好吃。
突然之间,大家就集体顿悟了,原来猪食这么好,不管了, 我也要做一只精神小猪。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今天的菜单有土豆,弹幕里马上表示,我爱吃土豆,多来点。
要是今天有南瓜,还会有挑剔的“猪友”表示,南瓜要是削皮就好了。
马上就会有“猪友”站出来,不行, 挑食的先出栏 (猪、羊等其他动物长到屠宰重量就是出栏),我不挑,我啥都吃。
来自天南海北的“猪友”,不管是不吃辣的,还是不吃葱花香菜的,都在 “番茄锅” 上达成了共识——
沙瓤多汁的西红柿,煮一锅酸酸甜甜的番茄汤底,配上纯天然有机无公害蔬菜,这配置高低得是米其林三星。
如果有一天,菜单里突然出现了更高阶的食材,像西兰花、香菇这种,大伙儿又会立刻警觉,为什么今天吃得这么好,这该不会是最后一顿吧。
更有甚者,已经完全融入其中,还留下了销魂的影像。
这场景,以至于新来的网友以为这是个像李子柒一样的乡村美食栏目,看大家吃得这么满足,还一脸懵逼地想:
这菜都不洗一洗吗?
这红薯上还有泥巴怎么就放进去了?
怎么连白菜梗都丢进去了?
直到看到最后,up主“yohohohoho”地呼唤,大大小小的猪崽子冲出猪圈一通猛吃,才意识到,原来这是猪食啊。
02
年轻人争做“猪友”,是因为向往“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农村生活吗?
up主展示的,其实并非大家想象中的春花秋月、怡然恬淡的农村,相反,视频中的农村生活,都是 高强度的劳作、连轴转的农活 ,哪怕一个简简单单的喂猪食,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劳动量。
举个例子,up主来自福建农村,因为耕地都在山上,所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部依靠人工来播种、插秧、施肥、收割。
除此之外,用来做猪食的南瓜、辣椒、西红柿、丝瓜、豆角、草莓等各种蔬菜,大部分都是自己种植的,因为家里吃不完,拿到集市上费用也不菲,所以干脆就留给猪吃。
这还不算,up主还养殖了猪、鸡、鸭,这些动物的饲料、窝棚也都是自己做。
而在视频之外,还会有天气不好、动物生病等各种问题,需要及时地干预处理,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其辛苦程度是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难以想象的。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私信up主, “我能去你家喂猪吗?保证不偷吃。”
虽然这大概率是一句玩笑话,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
农村生活挺累的,但 相比在城市里精神内耗,倒不如去农村,干点实实在在的体力活。
写文案的、搞设计的、做运营的……格子间的打工人面对着无理取闹的甲方、空荡荡的文档,抓耳挠腮之际只想瞬间移动,去工厂拧螺丝、去超市理货,去咖啡馆拉花,去马路上扫大街,做一些付出劳动,就能看到实实在在成果的工作。
毕竟,喂一年猪,少说也能拥有200斤优质五花肉。
但话说回来,很少有人敢真的裸辞,去找一个喂猪的工作(可能也找不到。
大部分人只能一边拖着疲惫的身体挤上晚高峰的地铁,一边打开煮猪食的视频,幻想自己变成了那只矫健灵活的猪猪。
干净的就餐环境,精心搭配的健康晚餐,不用想减肥今天又摄入了多少热量,也不关心明天就是项目的deadline,绩效考核什么通通见鬼去,低头哼哧哼哧地吃就好了。
大不了吃胖了先出栏。
争做“猪友”,这不是跟风式的玩梗,也不是无聊时的消遣,而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乌托邦”——
当你进入“猪圈”,感觉这里的人怎么都不太正常;
等你也变得“不正常”了,才会知道,偶尔“发疯”的感觉,这么爽吗?
尾声
最近有一个比较火的梗,是这样说的: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 ,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这个“子弹命中的瞬间”,指的是当年懵懵懂懂的事情,直到经年之后才恍然大悟的瞬间。
就像《范进中举》,上学时嗤笑范进的疯癫,等到自己考公考研失利时,才惊觉原来自己不如范进。
找工作时向HR解释自己的证书、项目经验,才想起《孔乙己》中执着于“茴”的四种写法的孔乙己。
这种“子弹命中的瞬间”,往往带着现实的、沉重的叹息,是“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无奈。
求学、就业、结婚、生子、车贷、房贷……当年轻人一边面对残酷的现实压力,一边又要咬牙前行的时候, 适当“发疯 ”就成了行之有效的发泄方式。
无论是自嘲的 “鼠鼠我啊” ,还是卖崽的 网红青蛙 ,无论是治愈系的 “小狗文学” ,还是仪式感十足的 “猪猪吃播” ,本质上都是人们 短暂逃离现实,用来消解无奈和无趣的出口。
管他明天刮风下雨,今天就像这个ID为“得再活一天”的“猪友”一样:
直接把脚伸进食槽,拱走别的猪友,埋头狂吃,要是有其他猪猪过来,就撅腚顶开,一直吃到开心得猪叫。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