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许多人因病死亡,许多人因疫情失业;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其他致命的怪病;北极圈内的一些地方夏季气温高达38℃……所有的一切就像是世界末日到来前的景象,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而电影业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项数据显示,恐怖片、灾难片在流媒体平台上比以往都更受欢迎,恐怖片和灾难片在现代电影史上的票房份额达到最大。为什么在恐怖的2020年,那么多人都爱看恐怖电影呢?
【资料图】
你离缓解焦虑只差掌握控制权
研究显示,恐怖电影的粉丝更容易表现出高度焦虑的人格特质。或许我们可以说,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观看恐怖电影的人中,很大一部分人可能都是带有焦虑情绪的。然而,恐怖电影情节就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恐惧和焦虑,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奇怪:为什么焦虑的人喜欢看引发焦虑的电影?
人类天生具有关注和应对威胁的能力,威胁不仅影响我们的视觉注意力,还会影响记忆、学习和信息的社会传递等认知的其他领域。而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种应对威胁的能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而电影中具有威胁性的情节正是吸引观众的地方之一。因此,从生理和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天生无法抗拒电影中的恐怖情节。
对于患有焦虑症的人来说,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被所见的威胁所吸引,如果他们看恐怖电影,想必会被那些恐怖的情节紧紧抓住眼球。这也意味着,一个正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更容易被影片中恐怖的情节吸引,并时刻监视现场的威胁。而由于悬念的存在,他们会更加警觉。这无形中就将焦虑的人的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到了虚构的恐怖世界里。
而当你感到焦虑时,最煎熬莫过于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局面,这意味着你无法控制焦虑的源头,或者无法控制自己不焦虑。恐怖电影却能解决这个问题。当你的注意力被一个虚构的恐怖世界吸引时,你的焦虑来源就改变了。此刻,你的焦虑来自屏幕上的怪物,而不是一个小时内必须完成的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也不是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做错了某件事。更重要的是,对来自屏幕的焦虑你有控制权,你可以选择体验,也可以快速消除。并且,观看电影时,我们可以调节焦虑感,我们可以通过捂住眼睛、开着灯、与亲朋好友一起看,或者把音量调小,来减轻我们的焦虑,缓解害怕。
这种观影体验不仅消除了来自电影中的焦虑,还能消除现实中的焦虑,这有点类似“以毒攻毒”。在治疗恐惧症的疗法中有一种被称为“暴露疗法”,即让患者想象自己害怕的事物。这个过程能刺激大脑的恐惧中心杏仁核,反复的刺激可以使相应的恐惧消退,从而减轻焦虑情绪。同样地,影片中的恐怖情节对我们也有类似的影响,从而成功避免焦虑从电影中延续到现实生活里。
惊恐的喊叫或能释放你的焦虑
除了转移焦虑,观看恐怖电影还能释放焦虑情绪。可以说,当我们被恐怖的情节所吸引,并且觉得自己能控制局面时,恐怖片就成为了你释放情绪的地方。
在现实世界中,高度的焦虑会让人感觉与社会脱节,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同,为了消除这些问题,人们可能会做出适得其反的行为,比如控制情绪的表达,将自己的焦虑隐藏起来。而这往往会加剧焦虑情绪。但是在一个虚构的恐怖世界中,你不必遮遮掩掩,尽可以大大方方地表达你的情绪,比如大声尖叫,这是所有人都可能有的反应。而在恐惧的支使下,你会保持警觉,还会发挥你的想象力,预测影片中的角色可能遇到的最可怕的遭遇。一些研究表明,即使是想象,也能减少对威胁作出反应的大脑区域被激活,从而减少焦虑。
观影时焦虑情绪得到释放,现实中的焦虑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当你焦虑时,不妨看看恐怖电影。而利用同样的方法,根据你的焦虑来源,设想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结果,或许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从虚构世界学习应对新冠大流行
那些讲述恐怖情节的电影不仅能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可能还教会我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比如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并且情节越接近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就越能为人们提供应对特定情况的方法。
2021年,在一项研究中,丹麦的研究人员对300多名志愿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和五大人格特质(包括意志力、外向性、宜人性、控制力和情绪性)、对新冠大流行的准备程度、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感受、对电影的偏好等。调查显示,看过类似《传染病》这样的电影的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焦虑或者易怒,并且知道应该为自己及家人准备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电影《传染病》的宣传海报
《传染病》讲述了一种致命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席卷全球的故事,情节与新冠疫情相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故事的发展模拟了现实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这些影片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学习渠道,在观看影片时,我们可以练习情绪控制的能力,尤其是对严重的传染疾病的恐惧情绪的控制能力。这些能力在我们真正面对类似的事件时,就派上了用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最初几周,《传染病》这部2011年上映的老电影居然成为了美国流媒体观看人数最多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可能在疫情期间对一些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