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特大暴雨侵袭导致 11人遇难 其中2人是在抢险救灾中因公殉职,此外还有27人失联 。有这么多同胞受灾,实在让人悲痛!

北京此次强降雨灾害,是始料未及的, 所有人都没想到台风“杜苏芮”造成危害最大的地方竟然会是首都!

于是又有人提出 日本 在应对强降雨、洪涝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 被誉为“海绵城市”的东京,以其顶级的防洪水平闻名世界。

那么东京是怎么把自己打造成“海绵”的?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吗?

东京“地下宫殿”

日本东京的防洪排水系统一直是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很多人都听说过,能达成这样的成就,最重要设施的就是东京外围的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 总储水量达高达 67万立方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分洪设施 ,日本人还喜欢叫它“彩龙之川”,表达这个地下系统守护着东京。

其中 位于地下22米,设有59根巨型支柱的调压水槽,由于其壮观的设计,被称为“地下神殿” ,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这个神殿了解的东京排水建设,由于只在雨季使用,现在甚至在成了一处著名景点,全世界游客和学者到此参观学习。

神殿长177米、宽78米、高18米,每根立柱重500吨 ,确实犹如古希腊众神居住的殿堂。

而这只是“首都圈外国放水路”的一小部分, 该工程全长6300米,大部分区域位于地下50米 ,隧道连接着五个巨大的 排水立坑 每个坑大约有70米深 ,直径30米, 常规火箭和自由女神像都能轻轻松松的容纳进去

每当暴雨、台风来袭,就会把洪水从中川、仓松川、大落古利根等地导入这五个立坑, “地下神殿”这个调压水槽再把洪水流速、流量、水压降低 ,然后 排水速度每秒200吨的水泵将水顺利排向江户川。

所有流程都由地表的中央控制室控制,而且大部分由电脑系统完成。2015年日本特大自然灾害关东暴雨期间, 就处理了1900立方米的雨水

这个工程凝结了日本最先进的土木技术,彰显了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意志,冷峻的设计风格加上宏大的场景,使得大量电影来此取景 ,比如《生化危机》、《假面骑士》、《银翼杀手》,包括我国大热的《唐人街探案》重头戏也安排在这。

但只靠这一处还不足以让东京像“海绵”一样能吸纳水 ,地表城市里更多细节同样不可缺少。

对抗洪水大家都知道 “堵不如疏” 这四字法诀绝大多数时候都适应,所以 东京极为重视城市下水道建设 ,这是保证排水迅速最关键的点。

网上经常把上文“地下宫殿”部分照片乱用,说日本下水道全都是这样,这是彻彻底底的谣言 。就像 东京下水道大部分和我们国家差不多,只是他们的更加复杂而且用法律来保护它们。

日本法律规定,不溶于水的垃圾不可以丢家里管道冲走还正常, 但日本人严格较真起来是真可怕,平时洗碗之前要把油污用纸先尽量处理掉,防止大量油污排入下水道。

锅里有废油,也得倒入特殊材料使其凝固,然后作为固体丢垃圾桶 ,这样配合垃圾分类,不光能减少下水道恶臭,防止油污腐蚀、堵塞下水道,对环境也是一种保护。

这些规定是真的有用的,就像伦敦下水道曾被一个超巨型“脂肪球”堵死过,不过据说现在年轻一代的日本人渐渐不爱遵守了。

东京下水道网络虽然很发达但还不够用,于是在城市大量修建 调节池 分水路 ,进一步控水、导水。

调节池你可以简单想象成一个个小水坝 ,雨季储存水,枯水期还可以分水到城市方方面面使用。这些调水池大多是与居民区融为一体的,比如平时你看到的凹陷的棒球场、滑板池等运动场地,暴雨来就能蓄水。

根据资料显示, 截止2018年,东京就围绕河流建成了28个调节池,地上地下都有,总出水量约250万立方米。

至于 分水路就更好理解了,就是用来连接东京多条河流的 ,暴雨时不管地表水还是小河溢出的水,都无形中被分水路引到大的河流,帮下水道这些基础设施分担压力, 最后排入东京湾,也就是大海了,话说日本人是什么都爱往大海排啊

其次日本很多年前就尝试在道路使用 透水砖、透水沥青 等材料,让雨水可以更快渗入地下,可以说为东京了排水是方方面面细节都考虑到了,也舍得投入资金建设,就是这样才把自己打造成了“海绵城市”。

不过就算做到这种地步有时候面对自然同样无力,因为东京只能承受最高为50毫米一小时的降雨量,再高该淹还是得淹 。不过这样的成绩确实不错了,因为50mm/h的降雨量早已远远超出大部分国家对特大暴雨的定义标准了。

可能有的人就想, 这些日本人是怎么做到的? 怎么感觉比我们重视的多啊? 我们很多城市随随便便下点大雨下水道就堵了,到处淹水,政府年年修年年淹问题又出在哪里?

日本防洪之路

大家都知道, 日本是一个弹丸之地,,自古就面对火山、海啸、地震、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 ,导致日本人骨子里对世界是悲观的,发展出了“物哀”美学体系,比如日本喜欢赏樱花,欣赏樱花随风偏落和慢慢凋零的过程,试图感悟稍纵即逝的生命,但行动上又对资源和生命充满了渴望。

就像富士山下的首都东京,多灾多难,但日本人没有选择迁都,而是想尽办法降低风险,抵抗自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日本狭长的地形,使得 90%以上的城市都爆发过洪水 ,每年都要带走许多人的生命。政府下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于是 1958年真正意义上的《下水道法》颁布,渐渐开始布局下水道网络。

1970年,再次修改《下水道法》 ,下血本把大量国家预算拿出来建设排污系统、人工渠、地下河。 1992年前文提到的“地下神殿”工程开始前期准备工作,次年开工,直至2009年才全部竣工,花费超20亿美元。

包括现在,日本每年国家预算都有固定的一部分必须用于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方面。

那我国现在作为基建狂魔,国富民强,能学习日本在排污、防洪方面的经验、模式吗?

我国排污治理的困难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点, 我国总体防洪水平不比日本差,现在的治理痛点多数是在城市,大型防洪工程我们的手笔比日本大得多。

公元前475年修的望虞河 ,汛期排水20多亿立方米, 巧妙的都江堰 至今滋润着下游两岸百姓,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伟大工程咱们都先不提。

就新中国成立后把几千年以来所有朝代从未治好的黄河基本控制住,这就已经是前无古人了,其他还有 三峡大坝、长江改道计划、荆江分洪工程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可能大家对一些工程不熟悉,但它们确实默默无闻的保护了无数人。 一些人自己的城市下大雨淹水,就抱怨国家在排水防洪建设上不行,这是很片面的看法,至于城市防洪排污的痛点,我们想解决确实面对不少困难。

日本是发达国家,排污治理上世纪中期就陆续开展,而那时我国最主要的问题是吃饱饭,很多地方别说下水道,自来水和电都没通。

后来我们的发展速度可能快的自己都不敢相信,但也正是因为太快了,大部分地区的下水道网络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当时用是绰绰有余,时间一长,人口一多,就不堪重负了。

同时一边发展一边建设,下水管道新老交杂、四通八达,规范可能还不统一,也缺少维护,我们没有日本那么严格的《下水道法》,下水道垃圾杂物和油污日积月累,严重影响了排水功能。

而现在想全面改建任何人都知道不可能了,但局部改造也很困难,城市的道路、地铁、自来水管等也都要施工,还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平时不起眼的下水道真要动它的话,对所在地影响很大。

我国幅员辽阔,而日本面积仅和云南省差不多,治理难度不是一个级别 ,从国情、人口、经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来看,都不适合照搬日本的治理方案和模式,我们只能借鉴他国的经验,走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最后希望华北受灾地区顺利度过难关,我国政府进一步提升公民对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能力,让灾害来临时人员伤亡降到最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