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哲学理论层出不穷,其实它们中真正的哲学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学术而已。


(相关资料图)

——坤鹏论

第五,安德罗尼珂重新整理

上次讲到公元前86年罗马攻占雅典后,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当成战利品送回了罗马。

一直到了公元前60年~公元前50年,吕克昂学园的安德罗尼珂才有幸获得了先师的原稿。

而安德罗尼珂在历史中的主要功绩就是:精心编定、注释、出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同时还包括对泰奥弗拉斯特著作的整理、编纂注释。

他将原稿与学园留存的、经过几度翻抄的讲义相互校勘,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重新加以编辑。

那时候,安德罗尼珂已经无法查清这些书稿的写作年代,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分类归纳法,把它们按内容进行编排。

他撰写了不下5卷的有关亚里士多德著作编排的论著,讨论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内容以及真伪、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遗嘱的抄本等。

大约在公元前40年安德罗尼珂编定亚里士多德著作集。

之后,可能是这方面的贡献以及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更为深刻的理解,他就任吕克昂学园的第11任园长。

第六,阿拉伯色彩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可惜的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多舛命运并未就此停止。

安德罗尼珂编定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后来也失散了,甚至连一份目录也没有保存下来。

这次的失散与罗马帝国的衰落紧密有关。

公元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帝国战争频繁、社会腐败,再加上基督教成为国教,希腊哲学的智慧火花濒于熄灭。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对希腊哲学加强了限制。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学校,并且,明确指出亚里士多德哲学违背教义,禁止研究。

至此,希腊哲学在西方失去了存身之地。

于是,学者们纷纷携带着珍贵的典籍逃往到较为安定的东方,在那里继续自己的事业。

自此,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欧洲几乎不再为人所知,对其学说的研究也转移到了东方。

除公元6世纪初,罗马一位学者和政治家波埃修将《范畴篇》、《解释篇》等几个短篇译成拉丁语外,直到12世纪初的600年间,没有迹象表明拉丁语世界还接触过其他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小知识:波埃修

波埃修(也译为波爱修斯),生于480年,卒于524年。

是欧洲中世纪开始时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早年他被送到雅典,在那里掌握了希腊语,并接触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

他在逻辑学、哲学、神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中世纪早期把希腊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著作传到西方的最重要的中介者,留下了很可观的哲学遗产。

有着“最后一位罗马哲学家”、“经哲学第一人”、“奥古斯丁之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之称。

510年,他被提升到狄奥多里克宫廷宰相的位置,后来也备极尊容。

他在政治上的辉煌只维持了很短时间,世事无常,523年,他被诬陷控以阴谋叛国罪,下在帕维亚监狱,524年被秘密处死。

在狱中他写成了著名的《哲学的慰藉》。

随着西方学者的东迁,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过波斯、叙利亚,最后在阿拉伯人那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

其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宗教。

当时阿拉伯的科学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因此,阿拉伯的宗教势力认识到,有必要使自己的神学获得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而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先有真理,然后再试图以真理解释世界,比其忧郁而朴素的思维方式,更适合实现这个目的。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他们开始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深入了解。

同时,阿拉伯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大征服者,作为征服者,最彻底的征服不是土地占为己有,而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征服。

这种征服首先就需要从精神层面了解、理解欧洲文化的起源——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

而且,由于叙利亚人的影响和阿拉伯人自身所具有的比较发达的科技水平,阿拉伯人也比较注重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尤其是他的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

主要基于以上原因和目的,从八世纪开始,通过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学者和东方基督徒的翻译和评介,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迅速被阿拉伯世界所认知。

阿拉伯哲学也在这种文化大融合中快速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者是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被认为是阿拉伯东方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和阿威罗依。

由于阿拉伯世界致力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也形成了具有阿拉伯色彩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与此同时,犹太哲学也与之并行发展。

有趣的是,阿拉伯哲学与犹太哲学,都不约而同地经历了先是新柏拉图主义占主流,然后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占主流,最终它们都彻底折服于亚里士多德,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仅次于先知的存在。

第七,回归欧洲

而此时的西方,人们还只知道柏拉图,对于亚里士多德则知之甚少,几乎没有他的著作流传。

因为,当时为基督教提供理论支持的经院哲学,是以柏拉图的唯心论为理论基础,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简单讲,经院哲学,就是先承认上帝最牛最厉害,然后再用理性逻辑来证明这个说法,所以就是理性为信仰服务,哲学为神学当婢女。

而且,基督教是排他性很强的宗教,那时候敌视科学研究,与把求“是”看作是人的本性的希腊哲学针锋相对。

公元12世纪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科伦理学》、《分析篇》以及阿拉伯人对这些著作的评注,传入西方。

欧洲人得以重新见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他们面前,就这么突然地出现了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深邃、体系庞大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而这个人还是他们嫡嫡亲的前辈,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后来,由约翰·艾文戴思和多米尼克·贡迪萨尔维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由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

但是,因为原文本就几经转抄、翻译,所以,谬误颇多。

公元13世纪,十字军东侵,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希腊文原稿得以回到欧洲。

佛兰德的翻译家莫依贝克将其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

不过,他所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拉丁文本中,还是有一半是从阿拉伯文转译过来的。

与此同时,欧洲也掀起了一股翻译风潮,就是将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希腊名著再翻译回拉丁语。

第八,禁止阅读和研究

欧洲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完全被宗教所统治的,教会是最大的BOSS,特别是中世纪。

起初,教会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心存顾虑。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哲学将物质世界作为思考对象,把神仅仅看作是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者,而且是逻辑推论的结果,抛弃了灵魂不灭的说法,这就必然和罗马教会奉为神明的基督教神学发生尖锐冲突。

并且,亚里士多德哲学倡导要用理性去探索事物,它和信仰就可能产生矛盾:

信仰的四因素是什么?都在哪里?

亦或者,用形而上学的学问研究——信仰是什么,为什么存在……

总之,如果无法在理论上证明基督教的信仰,那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应该说,在这个时候,教会自己都没想明白怎么回答上面的疑问,相当地心虚,并感到了深深地恐慌。

因此,罗马教会视亚里士多德哲学为洪水猛兽。

在1209年的宗教会议上,罗马教会作出决定:任何人不得转录、阅读或以某种形式保存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违者革除教籍。

于是,从1210年到1215年,教会禁止亚里士多德的一切,包括哲学、著作,甚至是其倡导的自然科学的研究。

1215年,巴黎大学的法令明确禁止人们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1231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禁止人们使用《物理学》,直到这一著作被检查和删改为止。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