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有一种身体棕色的甲虫,身长大约3—5厘米之间,由于它的身体能够反射光线,在太阳底下看起来就像宝石一样,从此得名—— 澳大利亚宝石甲虫

澳大利亚宝石甲虫在桉树上度过它的婴儿阶段(幼虫),然后飞往合欢树度过成年期。

交配繁衍——是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刻在基因中,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澳大利亚宝石甲虫也不例外。

每年的交配季节,雄性澳大利亚宝石甲虫就会飞来飞去,寻找在地面上爬行的雌性; 雌性背部 在阳光下那棕色的闪光成为雄性澳大利亚甲虫的指路灯。当它们寻找到一位可能的“女伴”时,就会降落到雌性的旁边,完成交配。

这样交配的过程在南澳大利延续了无数年,直到有一天人类来了,顺带带来了另一样东西——啤酒瓶

在这些啤酒瓶中,南澳大利亚的一种啤酒品牌“la Bud Lite”使用了棕色玻璃包装,厂家防止手拿瓶子打滑,还细心的 在瓶子底部搭配上些许凹凸不平的颗粒 ,好巧不巧的是,这种凹凸不平棕色的玻璃在阳光下反射出来的光线正好和雌性澳大利亚宝石甲虫极其相似。

这种微弱的棕色成好像一道闪电,进入了雄性澳大利亚甲壳虫的眼睛,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就这样,可怜的雄性虫们从1—2米的空中开始下降,停留在了啤酒瓶上, 并开始了与啤酒瓶“交配”的时光

这种特殊的 昆虫“恋物癖” 现象,在1983年被两位科学家Gwynne和Rentz注意到,他们刚发现这种现象时还“惨无人道”地把刚喝完的瓶子放在地上,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

果不其然,在30分钟内,所有带有凹凸的棕色啤酒瓶上都爬满了甲虫,其他颜色的却没有,根据两位科学家的推测,这些反射的光线和凸起形成了一种“超常释放器”。

阳光下的玻璃瓶看起来像是一只非常漂亮、丰满、健康的雌性甲虫 (因为它看起来比真的雌性澳大利亚甲虫光泽靓丽得多),使得无数可怜的雄性澳大利亚宝石甲虫把整个交配期都浪费在了这个啤酒瓶上,反而不去关注那些真实存在的雌性。

这一个奇怪的发现还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这个诺贝尔奖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学术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奖,而是 “搞笑诺贝尔奖” 的生物学奖。

在历届“搞笑诺贝尔”奖中还包含了多种生物的奇怪交配现象,如2010年,我国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张礼标博士就以一篇“果蝙舔舐生殖器官延长交配时间”获奖,并引起科学界的激烈讨论。

短吻果蝠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广西、海南、福建等地方广泛分布,能够在热带雨林和城市周围的树木中找到,是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蝙蝠种类之一。

短吻果蝠是群体生活的物种,一般一个群体由8—9个同性组成,到达交配季节的时候,会有同样数量的异性加入进来,与此同时,这种蝙蝠在交配的时候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

这种蝙蝠好像人类一样拥有“羞耻心”,它们在交配季节的时候,雄性会咀嚼或者割下香蕉、葡萄、棕榈等植物的扇叶,通过这些叶子搭起来一个大大的帐篷,在帐篷搭建好之后,雌性群体会进入帐篷中,6—10只雄性和10—15只雌性共用,并在里面秘密地发生交配。

由于短吻果蝠“害羞”的特性,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详细记录其交配的资料,2007年的时候,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张礼表博士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批准下,捕捉了30只雌性和30只雄性短吻果蝠带回研究所,通过多个数字监控来研究它们在栖息地及交配期的行为。

在这次详细的研究中,张礼标博士团队在检查录像时发现了不得了的事情, 雌性短吻果蝠居然会“舔舐雄性的生殖器官”

刚开始的时候,这对情侣在不间断地、有节奏地移动,雄性会在帐篷中梳理自己,梳理完毕后,两只蝙蝠会舔舐彼此的毛发,最终调整位置寻找更合适的交配姿势。

有趣的是,张礼标博士的团队发现,短吻果蝠的雌性在交配的时候会舔舐雄性的生殖器,在20次交配中有14次交配观察到了这样的行为,平均时间为15—20秒之间。

刚开始的时候,张礼标博士团队百思不得其解,在多次研究后,找到了唯一的相关因素——交配时间和成功率。

张礼标博士团队认为雌性短吻果蝠在舔舐雄性的生殖器后, 雄性的交配时间普遍会延长6秒左右 ,生殖时间的拉长对于短吻果蝠的交配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够降低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这一个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是因为在非人类动物交配过程中“其他行为”极少存在,交配这个过程对于动物来说伴随着危险,越短的交配时间意味着越低的被捕食风险。

针对短吻果蝠交配的研究在引起广泛讨论的同时获得了2010年的 “搞笑诺贝尔奖” ,这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广东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还专门在网站上发表了新闻。

虽然名字是“搞笑诺贝尔奖”,可大家不要以为这个奖项只是用来“搞笑”的。

1991年,科学幽默杂志的主编《不可思议年刊》的主编马克·亚伯拉罕创办了“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在每年评选出十项 “搞笑却能引人深思” 的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同时间颁发。

创立者马克·亚伯拉罕在演讲中针对这个奖项说过:

“评选的标准很简单,让人发笑之后,这件事仍然盘踞在人们的脑中,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告诉他们的朋友”

马克·亚伯拉罕虽然说评选标准“简单”,可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首先得入评委的法眼。

然而,能当上“搞笑诺贝尔”评委,条件只有两个:

正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获奖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等著名杂志上发表。

在这样的“严格”的评选机制下,每年超过9000个研究会被收集,并经过正牌诺贝尔奖得主的筛选,这么严肃的“搞笑”中获奖的人,能够名利双收吗?

答案是不能,按照传统的惯例,搞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奖品虽然是在英国哈佛大学的礼堂内颁发,但是奖品只包括了 一个“奖杯”;一张打印机打印出的获奖证书,不过上面附有正牌诺贝尔奖得主评委的签名,至于奖金?那还是有的,高达100亿津巴布韦币(折合人民币元)。

在这个“搞笑诺贝尔奖”的历史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原先的颁奖后,打扫场地的是天赋异禀的科学家罗伊·格劳伯,这是一位研究量子理论的科学家,由于他常年负责清扫场馆内的纸屑,被誉为搞笑诺贝尔的官方“扫帚保管人”。

2005年的时候,80岁高龄的罗伊·格劳伯却缺席了这次颁奖典礼,原因是他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国王颁发的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搞笑诺贝尔奖中包含了许多奇怪的研究,这些得奖荒诞的研究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种种常见但奇怪的现象。

与此同时,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研究,卸下了科学中冷峻的外表,抛开那些普通人看不懂的晦涩专业术语,让人们看到科学家作为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科学与生活间那温暖的距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