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器官制作”在缓解人类供体器官紧缺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如今,再生医学正在为心脏、肝脏等组织器官提供可能的损伤修复治疗策略。不过,中国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为加速推动再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再生医学合作交流,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携手 DeepTech、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于 8 月 24 日共同举办了修补生命:寻找再生“密钥”线上交流会 。来自再生医学领域的科研、企业及学术期刊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共同探究了干细胞及衍生前沿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会议伊始,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杂志执行总编、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范晨芳 作为主持人对会议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接下来, DeepTech 研究总监宋宁 进行分享,回顾了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过去 22 年的“十大突破性技术”中占比第一的生命科学领域发展。21 世纪的前 10 年,组学相关技术、测序技术、合成改造相关技术三大发展脉络的陆续涌现与叠加态发展,共同促进和加速了后期许多预防与治疗等应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资料图片)
出于对生命体的机制研究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渴望,人类从未停止对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她指出,无论是从源头治疗疾病,还是追求寿命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再生医学将持续迎来更多突破与期待。
图: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杂志执行总编、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范晨芳
随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执行所长戴建武 发表了《再生医学与人 4S 店》主题分享 。他分享了其 20 多年来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探索,强调了生物材料支架在再生微环境重建中的关键作用,并详细介绍了他在口腔、子宫内膜、阴道、卵巢、心肌、脊髓等组织的再生修复中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表示打造人体组织器官修复的“4S 店”是他的梦想,就像汽车需要保养、维修一样,人在面对组织创伤、脏器衰退时,可以通过再生医学产品进行护理和修复,还可以用体外制造的人体组织器官来置换不能修复的组织器官。
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执行所长戴建武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副院长边黎明 则以《超动态水凝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演讲中,他强调了水凝胶在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基于动态水凝胶的细胞封装、三维培养以及药物递送方法,可以提升细胞存活和治疗效果,并阐述了动态水凝胶能随细胞变化而自动调整结构的优势,相对更接近体内环境。另外,该技术还在肿瘤细胞培养中展现出了潜力,可以带来更贴近真实的微环境模拟。
图: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副院长边黎明
接下来, 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张喆 分享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心血管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在研究中,他专注于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与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用于解决心血管领域的难题。他的研究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利用 hiPSCs 分化成心肌细胞来研究心脏疾病机制,通过基因编辑修复遗传性心脏病基因突变,开发药物筛选平台以及实现个体化医疗。据悉,他的团队还在构建三维心脏类器官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图: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张喆
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 艾尔普再生医学 CTO 张键 以《iPSC 技术在心脏再生医学的前沿应用进展》为题进行了分享。在简单介绍了心脏再生医学的发展历程之后,他指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等严重病症,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而传统药物和器械治疗往往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心脏移植则大大受限于供体的短缺,因此干细胞技术是当前的重要突破口。分享中,他着重介绍了艾尔普再生医学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在心脏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并展示了其 iPSC 衍生心肌细胞疗法在临床研究与药品临床试验中的最新进展,有望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图:艾尔普再生医学 CTO 张键
据悉,艾尔普再生医学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开展的 iPSC 来源心肌细胞治疗心衰临床研究已于今年完成 20 例受试者入组,是目前全球入组人数最多的 iPSC 临床项目;其国内首款 iPSC 心衰治疗药品的 IND 申请同样在今年获批,并于本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召开临床试验启动会,目前其正在加速推进临床试验。此外,张键还提到了公司在细胞自动化智能量产平台上所取得的进展,可极大提高细胞疗法的可负担性,并为行业整体的进一步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随后,会议进入 “科幻走进现实,再生医学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发展”圆桌对话 环节。作为圆桌分享主持人, Wiley 高级期刊出版经理王太宇 从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人体的事件出发,强调了按需器官制作技术在缓解人类供体器官紧缺方面所具备的巨大潜力,并开启了几位专家间的探讨。
图:圆桌对话环节
谈到投身再生医学领域的初衷时,边黎明表示想为再生医学领域提供实用工具,以多方合作推动转化与临床路径。戴建武则是希望解决脊髓损伤问题,探索脊髓神经细胞和干细胞的信号调控,实现脊髓再生。张键则希望开发通用心肌细胞疗法,取代坏死心肌,刺激心肌细胞恢复功能。
在分享各自领域国内外进展及潜在突破方向时,戴建武认为基于生物材料的组织器官再生是再生医学的重要路径,也是再生医学最容易产业化的路径,并指出干细胞产品和生长因子产品等成药的难度。他同时指出,再生医学的原始创新不是以填补“国内空白”为目标,应该是填补领域上的空白,实现 0 到 1 的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Med-X 期刊执行副主编方俊 指出,心血管和肌肉修复可用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方法,心脏的再生医学应该考虑多种途径。边黎明则认为,突出功能性的类器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专家们认为,当前的再生医学技术已在一些领域初步取得成效,但仍需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技术的临床转化与应用。戴建武指出,干细胞疗法尤其需要进一步探索细胞定向分化及底层机理等问题。就此,边黎明与张键都强调需要突破“仿生”的思维惯性,真正从功能而非形态出发进行创新。同时,张喆与张键两位专家都表示,监管和政策支持对于确保技术的长远有效性来说不可或缺,张键更指出,科研机构、企业、监管部门以及科普宣传都应协同努力,共同推动干细胞治疗领域的进步和伦理法规的前进。
最后,方俊从学术期刊代表的角度梳理了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进展。他认为,现代再生医学的发展需要结合生物材料、微纳米加工成型、干细胞、基因编辑、免疫工程、组织工程、合成生物学、测序技术、多组学联合分析等众多前沿交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从多个层面促进精准再生和机理破解,以实现“使难再生的组织实现再生,使可再生的组织实现更好的再生”的最终目的。
再生医学被赋予了为人类健康、抗衰长寿等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伟大使命。此次线上交流会涵盖了再生医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探索以及应用前景,而通过深度且热烈的探讨,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再生医学现状和挑战的认知,拓展了对其未来的展望。愿所有这些突破性的科学技术成为铺就美好未来道路的璀璨明珠和奇迹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