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由中国移动主办的“澎湃创新力,战新共未来——第四届科技周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创发展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移动副总工程师、集团级首席科学家王晓云做题为“以系统思维推进6G创新的思考”的报告。 王晓云指出,在新形势、新目标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策源者、主力军,中国移动将持续在移动信息领域勇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强化新角色、新方法、新模式,推进面向网络全局最优的6G系统性创新。
新角色:当好“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
(资料图片)
王晓云认为,需要以系统思维,在6G整体发展过程中找到正确的角色定位。 6G发展遵循移动通信全过程发展规律,包括框架和总体目标发布、标准启动、标准冻结、网络试验、商用落地等五大关键节点,在各关键节点分阶段开展需求定义、关键技术创新、系统设计创新、标准制定、产品开发、网络试验以及商用落地等工作。
王晓云指出,在6G发展过程中,中国移动需要当好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实现战略新兴产业全新目标。 作为“出题人”,中国移动结合网的需求,提出6G“要什么”;作为“答题人”,中国移动发挥网络的优势,联合产学研发挥各自所长,从系统设计、关键技术不同维度回答6G“怎么攻”;作为“阅卷人”,中国移动第一次阅卷将“答”的关键技术推入国际标准,第二次阅卷将“研”的产品推进网的商用,全方位回答6G“怎么用”。
目前,中国移动已围绕三大角色布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攻关技术、重大工程、应用场景以及聚集产业要素的各类环节。
新方法:6G更需要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方法
王晓云认为,ITU框架建议书为6G创新指明方向。 相对5G,6G需求扩展了三大新场景,;九大能力要求量级提升,;六大新能力多维拓展。面向更多场景、更多能力,更多要素融合的发展需求,6G创新更需要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的方法,并提出三个观点:
一是,ITU-R 6G建议书提出的15大能力指标不是对单点技术的要求、而是对网络端到端的系统要求。指标源于网络,最终也要根植于网络。
二是,能力指标可分为网络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三大类,三类指标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制衡,寻求三角均衡的最优解是实现6G网络整体目标的关键。
三是,从应用场景看,多要素融合是6G系统创新的核心特征,多要素融合更需要全局最优创新。 例如,通感融合是6G的一个核心要求,但在一张网中实现通信与感知融合挑战大、难度高。难度的关键也是能力、效率和质量的三角冲突,并以此分析中国移动是如何思考通感融合设计中的关键矛盾问题和研发布局。
新模式:开展多维要素的产业培育
王晓云认为,从产业整体链条看,助力产业的创新、全面、协同、安全发展,构建有竞争力的6G未来产业集群是核心目标。 围绕该目标,中国移动正通过三大资源、四大平台支撑6G整体产业培育,包括研发资金、产业资本、人力资源以及协同创新平台、链式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知识产权平台。
王晓云介绍,在研发资金方面,中国移动创新科研基金引导、新型载体联合研发两种模式,通过研发资源牵引,当好“出题人”。 目前正统筹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基金”、“鹏城-中移科创基金”、“高校联合载体”等资源,面向6G原创技术、融合技术等开展重点牵引,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关键技术突破。
在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方面,中国移动正依托“8+2+1+1”体系化的6G协同创新基地,打造具备能力端到端、全要素聚集两大特点的6G科学装置,并出台一系列协同创新机制保障。 通过开放共享、协同攻关、迭代优化、系统集成等与产业伙伴共同做好“答题人”;开展评估验证、成果转化、培育孵化、产业带动等做好“阅卷人”;并最终推动该协同创新平台成为重大技术策源之地、跨界技术融合之地、科技成果转化之地、以及“专精特新”的孵化之地。
王晓云最后表示,6G创新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中国移动将强化新角色、新方法、新模式,与产业合作伙伴携手推动战新未来网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