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延续自家主动降噪耳机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索尼在2023年夏季针对入耳式的1000X系列进行了更新,推出WF-1000XM5。令人比较兴奋的是新旗舰在性能全面胜出2021年旗舰WF-1000XM4的同时,官方上市价却一点没变,仍是1999元。这让我觉得入手国行很划算。
索尼自2017年发布旗舰降噪豆以来,到如今的WF-1000XM5,总计发布了4款1000X系列的入耳式ANC TWS。
这里面,我对WF-1000XM3的印象很好,主要是它太好听了,不仅通透,还带着点索尼特色的甜,然后它降噪也不错。鉴于此,我把它视作一个“参考用ANC TWS”收藏着。
WF-1000XM4出来后,我感到了索尼的疯狂。它的主动降噪效果就像双手紧紧捂住耳朵一样,对噪音的隔绝效果,比WF-1000XM3和苹果AirPods Pro都要好。而且体积也终于回归主流审美,从腔体到充电仓都实现了相对前代的大幅跃进(缩小),对佩戴和便携性要求都很高的人群而言,更友好了些。
而它的问世,也让我觉得索尼未来大概率会延续它这种设计语言。
如今新旗舰问世,当我打开包装,发现果真如此。
但不同的是这次索尼更激进,工程师把原本(XM4)就很小的充电仓和耳机腔又给压缩了一圈。具体压缩了多少,官方有百分比数据,但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可能更直观。
耳机腔体比较(左侧WF-1000XM5,右侧WF-1000XM4),图片源自PHILE WEB
充电仓比较(左侧WF-1000XM5,右侧WF-1000XM4),图片源自PHILE WEB
可见XM5在XM4整体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减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部位或棱角,使得整机手感都更逼近鹅卵石般的圆润。
再对比下当年的WF-1000XM3(右上角)——天壤之别
而与苹果Airpods Pro充电仓对比,两者除设计理念的差异之外,在个头和重量上已经差不多相当了。甚至实际测重数据,降噪豆5整体还要更轻点。
再具体到内部的耳机,这次两者重量都在5到6g之间,而前代WF-1000XM4的重量则是。
总之,降噪豆5更轻了。
充电仓因材质原因,自然光线下并非完全漆黑。
相比浅色(铂金银)款,黑色款降噪豆在我使用,及拍照时,会比较容易看到灰尘,不过,也得是贴近仔细观察才能看到。我本人不太在乎这个,除非你有洁癖。
充电仓上盖有浅金色品牌Logo,Logo色泽与耳机腔体上的前馈麦克风金属网近乎一致。
充电仓内外设计都相当简约,比起数年前华美拼色的WF-1000XM3,降噪豆5的充电仓明显“朴实无华”。
而细看耳机腔体,其亮面与磨砂的结合为一体成型,这工艺的复杂和精致,仍显示出索尼对旗舰产品的用心。
充电仓背面有独立的配对按钮,用于同手机的蓝牙连接。相比没有此按钮的TWS,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会更方便,实用。
表层为细腻的磨砂雾面,有类似金属般的质感。
另外,正面看去,缝隙处理得也很细致均匀。
整体设计既紧凑,精巧。不论充电仓的开关体验,耳机拿取的巧妙设计,还是各部位缝隙的处理,都给我一种工艺比较精湛的感觉。
其实,此次充电仓之所以变得更小,跟 索尼“干掉”了之前WF-1000XM4耳机面板上那个独立出去的麦克风有挺大关系。
因内部封装技术的提升以及麦克风结构的改进,这部分终于不再突兀,继而节省了空间,可以让整机更紧凑和精简。
更小巧的降噪豆5在佩戴舒适性上,我觉得是超越了该系列历代旗舰。
而且它的牢固性也出奇的好,应付轻、中度运动(IPX4级防水)估计也没啥问题。
其实原本我觉得它会有从耳朵里掉落的可能,但实际情况是,戴上后,即便手指从它各个角度推,也是难以松动的。我觉得这都得益于它那科学设计的底壳(下面有微距图)和具备良好摩擦力的新型耳套。
所以,只要戴上,大可安心享用,甚至是短时间内较猛烈的不同类型的运动也没啥问题。
不过,虽说其牢固性和佩戴总体舒适性已经非常好,但它仍有“存在感”。
具体就是那种堵在耳朵眼的轻微闷感。我想这可能是它最后一点还可以再优化的细节了。被动降噪的表现,跟耳塞的贴合性直接相关,有舍有得,这要取决于个人的偏好了。
总体上,WF-1000XM5的佩戴体验,我给95分,剩下的五分是留给索尼的无限可能性。当然,不同人耳体验不一样,此处只代表我本人。
左耳机侧面有凸点,方便盲戴。
区别于前代完全一致的表层工艺,新的WF-1000XM5的底壳和面板质感变得不同了。
底壳光滑似釉面,面板(触控区)也光滑,但却是雾面。
两种材质拼在一起,配上侧面金色的索尼Logo和两个金色的触点,凸显了一些时尚。
只看底壳的设计,会发现它与不少TWS和HIFI小耳机的不同,具体是与导管相连的中心区域 更为“隆起”, 我觉得这大概率是出于降噪的考虑,会非常有利于佩戴的密闭性。然而它也是我上文中提及的 “轻微存在感” 的源头。
由于体积更小,形态又近似圆球,以至于你手指出汗的话,有可能会拿不稳它,继而掉落。所以,为避免“小”耳机所产生的这种尴尬,建议还是细心些。
话说回来,通常情况下,我对这俩耳机头的拿捏取放,还是挺顺利的。
全新设计的聚氨酯泡沫降噪隔音耳套。
它触感柔软,拥有慢回弹的柔韧特性,可以最大化增加耳套与耳道间的接触面,消除缝隙,并进一步增强对高频噪音的隔绝。与此同时,也会强化声音里低音和人声的丰满度。
相比前代旗舰,新旗舰多给了一对适合更小耳道的SS套。
细看SS套,你会发现它的基础造型和尺寸与S套基本一致,但顶端却像是被切削过一样,造型更为聚拢,更利于小耳道(如女性)用户的“塞入”。好评!
比较新鲜的是,降噪豆5的导管上标注有产地和具体型号(YY2963)信息。
由于手上没有WF-1000XM4,我只能拿新耳套对比手里WF-1000XM3的同类耳套了。
通过对比,发现新耳套有三处革新或是升级:
一、顶端平整,孔径较大,接近导管口直径。
(利于声音的自然释放)
二、开孔处有滤网,且该滤网无惧按压;
(XM5导管滤嘴那里半开放式设计,易进灰,有必要在耳套上补充滤网)
三、内侧光滑材质厚度更大,接近2mm。
(主观判断是利于解析,否则沉闷)
而WF-1000XM3的此类耳套,无滤网,形态更近似桃型,开孔很小,内壁光滑材质很薄。总体更倾向于提供适度的被动降噪和一定的舒适性,并无对音质的太多考虑
而新型耳套虽说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强化降噪和佩戴舒适性,但实际上它对音质的影响,要比类似的很多耳套都更正面。
我也为此做了些实验,发现把它安装到其他HIFI耳机上,通透性相比原配硅胶耳套基本不减,而低频也只是合理的增强一点。这种表现,我觉得真是好难得。尤其考虑到它的同类往往都是不顾音质的。所以,建议索尼零售……
关于降噪豆5的操控:
比前代 多了“调整音量” ,具体是左耳机降低音量,右耳机调高音量。
如此,终于实现了全功能覆盖, 很多情况下已不必掏出手机 。
其余与前代一致,不再赘述。
关于降噪技术和实际感知:
索尼这次借助 “双芯驱动方案”和“专门设计的驱动单元X”共同提高了降噪性能。
其中“多麦克风系统”具体是指用左右共计6个麦克风以更高精度拾取噪声,其实这项技术早已安装在了头戴式降噪旗舰“WH-1000XM5”中,只不过头戴旗舰多达8个。
而之前的真无线WF-1000XM4虽说也有一个麦克风位于内部,一个位于外部,但比起WF-1000XM5内部两个反馈麦克风,外部一个前馈麦克风,还是有差距。
参考索尼日本发布的工程师访谈,可知“此次为了在鼓膜位置产生消噪所需的同振幅、反相位信号,需要准确获取从驱动单元到鼓膜的声压分布。而为了寻找一种可实时准确获取驱动单元附近和鼓膜附近声压的方法,他们设计了一种在每个位置各放一个反馈麦克风的结构。通过使用两个反馈麦克风拾取不同位置的噪声并有效产生抵消波,这样可进一步增强低频范围的降噪效果。”
此外,降噪豆5的麦克风本身也相应地进行了新开发,实现了小型化和低噪音。
其实此次“HD降噪处理器QN2e”实时处理收集到的声音(噪声),并生成更精确消除信号的作用,放在前代WF-1000XM4,是会交给还得同时处理无线通信的“集成处理器V1”执行的,但这次,由于要处理的信息量显着增加,所以又增加了一个专用处理器。”
事实上,新的φ驱动单元X(上图右)也在降噪环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像乘坐公交和火车时,人会暴露在高声压噪声下,耳机也需要同样高的输出功率来抵消它。工程师表示新的驱动单元和结构能够比以往再现更高声压,并可以毫无妥协地消除更多低频噪音。
主动降噪力度这次挺惊艳。即便不对比,也会时不时就被突如其来的安静给震惊到。
其中一次,我客厅的索尼回音壁开到30多格音量,我距离它四米远,左按钮点按了一下“开启主动降噪”,此时接近70dB的人声,也能被过滤得很有隐蔽性,实现令人困倦般的安逸。而像电脑风扇的扰人嗡嗡声更是完全消除,一丝不留。寂静得让人想打坐“冥想”。
无奈手边没有特别合适的参考对象,只能与初代Airpods Pro和天龙AHC-C830NCW对比。如预期那样,WF-1000XM5领先幅度很大,特别是比Airpods Pro 在中频区的胜出优势巨大 。其余,我也不想再谈什么哪个频段被消得咋样了。总之对于降噪刚需者而言,终极归宿就在这里。
遥想WF-1000XM4就已经够牛了,真没想到索尼仍可以再在ANC上进步20%。感叹索尼数十多年来对降噪的执着。
对了, 和前代一样也可以同时连接2个设备。
音质:
响度我很满意,听常规格式的立体声音源,大都有着理想的实际听感声压,面对索尼360RA格式的音乐,响度会略低一点,但在提高适当的音量后,它的 听觉趣味性和真实度很高的包围感会非常迷人,我时常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值得一提的是,默认情况下,直接听索尼Hi-Res精选里的360RA格式音乐,并不会有明显的3D包围感,你需要在Headphones Connect APP上顺着系统指示完成耳部测量并优化和传输完各项数据后,才能真正体验到360临场音效的威力和魅力。
关于“索尼精选Hi-Res音乐”,烧友和索粉几乎都知道,它是整个亚洲领先的Hi-Res高解析度音乐服务提供商、中国大陆首家Hi-Res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360临场音效指定合作伙伴。其与国内外二百余家知名音乐厂牌及发行商合作,线上曲库全部是内容权利方正版授权发布的。拥有古典、爵士、流行、影视游戏动漫原声音乐等丰富音乐内容。除高解析度音频外,这里还360临场音效、环绕声、杜比全景声、Auro-3D等空间音频内容。其流媒体服务最高可支持384kHz/24bit制式音乐在线包月畅听,并实现手机、电脑、TV等多终端共享,场景互通。
再回到降噪豆5, 调音方面,它区别于WF-1000XM3宽广通透微甜,而是与前代旗舰WF-1000XM4有着更近似的风格,即厚实的低音和饱满高密度的中音,差异是这次改良了中高频到高频的自然度,让声音不再过于“沉重”,听感均衡许多,对音色的还原也更真实。
另外,它高频量感和质感在前代基础上有了极大提升,对纯器乐作品的表现,加分很多!真正展现出了旗舰耳机所该有的健康音色和硬素质。而我本人也很欣赏它在“爵士、电子、部分古典音乐”下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我认为它的高音最有味道,音色细腻绵柔,有高级感,在我接触过的数百个耳机中,它这韵味也是挺特别的,很索尼!
人声比较柔和,饱满,韵味略显中性,不会一耳朵精彩,而是 自然耐听型 。
低频不生硬,下潜很不错且量感较大,控制力也可以。(使用第三方硅胶套也会有较大且合理的量感)。
降噪豆5的整体音色 偏暖,重心会比较往下沉,但不是前代那种完全沉在下面,当然也不同于苹果Airpods Pro更靠中间的着力点。
纯粹比硬素质,索尼这款的信息量(高频、低频)和密度(全频)都超越了我手里的Airpods Pro(我在一些微头条里也详谈了这个),甚至也好于一些以降噪闻名但音质也很好的旗舰ANC TWS。
话说WF-1000XM5不俗的音质也受益于新开发的球顶和边缘分别采用两种材质的直径毫米驱动单元X。比起前代旗舰的6mm微型软膜,新旗舰对各类音乐的包容性,我觉得是更大了。
也正如索尼日本工程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我们在音质调校上下了很大功夫,以实现我们在该系列中追求的不分流派的高音质。具体来说,我们正在使用各种声源来设计音质,从重新录制的旧唱片到 2023 年的最新声源。事实上,根据音乐流派和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趋势和品味,例如音乐的特性,例如频率平衡和低音混响的处理,因此,是很难将声音完善到能适应各种声音来源或歌曲。此外,索尼还对音乐制作工作室进行采访,并开展活动,深入挖掘全球客户偏爱的音质趋势和音乐趋势。我相信,通过考虑这些因素进行设计,我们能够实现良好的平衡。”
此外,工程师还表示“我们并不强调特定的曲风,而是以展现歌曲魅力为核心来追求音质。其中,“WF-1000XM5”与传统型号相比,提高了低音、混响等表现力。通过增加低音域的深度,您可以感受到低音乐器的力量,而人声和高音域也不会失真,从而可以再现音乐的光泽和余音的回荡。WF-1000XM5旨在展现音乐的魅力,无论何种音乐流派都可以享受。”
最后,更大的新型驱动单元X,其“ 大振幅的软边缘可再现更深邃的低频,而轻质且高刚性的球顶则能再现清晰且延伸的高频 ”。
关于音质,这里还得再提一下“耳套”。
原装耳套下,它的三频能量较为偏中下。听某些音乐,这个声音会格外浓郁,动人,但我总觉得解析力不止于此,毕竟这种类似惰性海绵的材质,多少还是会影响它的通透性,于是我做实验换了个大孔径“硅胶套”。
更换后,发现整体透明度有进一步提升,原本不特别清晰的中下盘变得更为清爽。这挺令我激动的。也可见新旗舰的硬素质确实不错。对发烧友也很友好。
再者,由于 降噪豆5的导管粗度合理 (基本等同EX1000),它与各类耳套的兼容性性也变得非常高。有条件的话,用户(如果你是发烧友)是可以多换换套,感受不同耳套下的它,会有怎样的意外或惊喜。
但要提醒的是,换其他耳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耳垢或灰尘落入未封口的导管内。
与声音相关的趣事,还有此次Headphones Connect APP内提供的新型自定义均衡器玩法,通过它,你可以找到更为精确的自己喜爱的音色。而这个过程大致就是不断的缩小范围,让你一步步靠近最吸引你的那个声音。啧啧,我觉得索尼工程师真是用心良苦。当然,这个功能,我本人很喜欢。
新增功能:
降噪豆5还针对来电,设计了 “点头Yes,摇头No” 的 头部姿势 控制功能。记得类似这个功能的索尼产品最早还是前些年 投野耕治 主导研发的XEA20。没想到如今被挪到新旗舰上了。
以我个人的实际体验,它真是够快捷,也有效,很有趣, 也 实用。尤其在来电时,而你又不方便抬手触碰耳机的情况下,如骑车,做饭,手里抱着物品时,它实用的让人感激涕零。
与通话相关的新增功能有“深度神经网络技术DNN降噪算法”,以及“风噪降低结构”,前者通过搭载精准的语音拾取技术与先进的声音信号处理技术,即使在嘈杂环境下,通话的另一方可以清晰听到你的声音。而该技术是由AI机器通过对超过5亿个声音样本进行学习并研发降噪算法,可以有效适应不同通话场景,判断通话时用户的人声和环境杂音,滤除环境杂音并精准保留人声,从而获得高清通话音质。
至于后者,此次索尼是在机械结构设计上进行了全面优化,具体是用网格包裹住内部麦克风,降低风噪影响,同时利用优秀的麦克风架构和人体工学设计,从物理层面上抵御风噪。告别了前代旗舰借助APP内“风噪降低模式”的算法形式。
结语:外在极简质朴的索尼WF-1000XM5内部结构却已大换血,并在更小体积,更轻重量下,实现了更高的性能和更多的功能。我本人最在意的音质和音色方面,新旗舰也比前代有着更好的均衡性和更唯美的高音。而通过私下一些对比,它甚可以和一些HIFI厂商推出的主打音质的顶级TWS硬钢。
关于降噪,如果那你之前接触的都是售价几百的或较老的旗舰ANC TWS,那换上它,大概率会有惊艳的感觉。
综合体验,这次比前代好得更彻底,我是几乎挑不出刺儿。同时,也不禁感慨索尼历经数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在WF-1000XM5身上,呈现出一种ANC TWS的极理想形态。是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