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荔枝季,从粤西到珠三角,广东各主产区陆续被荔枝染红。


(资料图片)

“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的桂味产量将与去年持平。”在广州市增城区,东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片的桂味荔枝已开始坐果,泛青的果实已长到指肚大小,将于6月下旬迎来上市,公司负责人刘镜超盼着今年的好收成。

据广东省荔枝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荔枝面积约401万亩,预计今年产量132万吨,近三年的产量数据分别为:135.09万吨、146万吨和127万吨。从产量上看,广东已连续4年是荔枝“中大年”,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荔枝产量“大小年”之困。

“大小年”是指一些农作物,尤其是果树,一年多产(称大年)一年少产(称小年)的现象。荔枝为什么有“大小年”?“大小年”会给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破解荔枝“大小年”?笔者采访了荔枝种植户、销售商、种植技术专家等予以解答。

●南方日报记者黄进邵一弘通讯员邹文平

有品种10年中

遇到6年“小年”

荔枝是树龄能达上千年的唯一水果类型,基因组测序分析也表明其基因高度杂合,其产量“大小年”的表现最明显、最典型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陈厚彬介绍,“大小年”现象是一种果树各年产量因各种原因明显呈现忽高忽低波动的现象,“一般而言,只有在相邻两年果树产量波动幅度超30%,才能称之为有明显的‘大小年’特征”。

“从2020年开始,连续4年全省荔枝产量持续稳定,这很难得。”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荔枝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向旭说,因为荔枝是树龄能达上千年的唯一水果类型,基因组测序分析也表明其基因高度杂合,在所有的水果中,荔枝产量“大小年”的情况表现最明显、最典型,因此很受学界关注。

“中晚熟优质荔枝品种的挂果量达到平均单产,业内普遍公认的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年份,称为‘大年’;而‘小年’指挂果量低于‘大年’平均产量标准30%以上的年份。”向旭介绍,相邻两年一年高产,一年低产,就是荔枝产量“大小年”。一些地区、果园或植株也可能出现连续“小年”结果,如全国桂味和糯米糍在2010年—2020年期间出现低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小年”年份就达6年。

近几年,全省荔枝产量忽高忽低波动的情况没有再出现,“从近四年的荔枝产量情况来看,荔枝‘大小年’难题是得到了解决。”向旭说。

“克服荔枝‘大小年’的一系列技术方案应用,也避免了荔枝特大年的出现。”阳江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会长补建华说,这使得优质荔枝品种价格企稳,“果贱伤农”的情况得以消解。

过去产量忽高忽低

加工企业望而却步

假如工厂投产后,前一年荔枝原料奇缺,成本飞涨;后一年又极丰产烂了大街,很难保证工厂正常运营、盈利

“大小年”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向旭说,首先,价格变幅大、市场波动大,不利于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上一个荔枝‘小年’是2019年。”刘镜超回忆说,当时,他的果园种植了150亩桂味,只收获5000斤鲜果,仅为“大年”标准的1/15左右。在一些地方,有果农因无法承担损失,大面积弃种荔枝,失去管理的荔枝树滋生病虫害,又累及仍在经营的荔枝园。

往年荔枝产量忽大忽小,也让销售方感到头疼。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宇辉告诉记者,如“大小年”现象频现,荔枝价格便难寻规律。“荔枝经销商唯有等荔枝产量确定后,方可与果园沟通田头定价,与零售渠道确定批发规模及价格。这样,从敲定采购到荔枝上市,时间往往只有几周,这使得荔枝的议价空间被大大压缩。”吴宇辉说。

不久前,吴宇辉前往河北沟通荔枝销售事宜,虽然当地高碑店水果市场是全国最重要的水果集散地之一,但市场内不少商家仍不知荔枝有桂味这一品种。吴宇辉细问方知,桂味因产量不稳,不在许多北方客户的进货单中。

生产端不稳定也不利于供应链配套发展。向旭指出,冷链贮运体系建设、加工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巨幅波动的市场令资金不敢进场,而适度规模的加工业也是平滑市场波动的稳定器。

荔枝鲜活易腐,不耐储运,产业发展高度依赖鲜果。过去,广东多次尝试发展荔枝加工产业,以更耐储、更稳价的荔枝加工品代替脆弱的荔枝鲜果,以此稳定农户种植积极性,拓展市场空间。然而,荔枝不稳定的产量使许多加工企业望而却步。

“开工厂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如工厂投产后,前一年荔枝原料奇缺,成本飞涨;后一年又极丰产烂了大街,如何保证工厂正常运营、盈利?”吴宇辉说。

克服荔枝“大小年”

需控制“大年”产量

克服荔枝“大小年”重点在于稳定产量,要在“大年“适当控制挂果量,一旦挂果过多,来年树干树枝的营养就会被掏空导致“小年“

从业者口中问题的背后,是一个行业共识:克服荔枝产量“大小年”,要旨并非消灭“小年”,而在于稳定产量,不使其出现过大偏差。

这也正是广东破解荔枝“大小年”的思路——疏花控穗、疏果控产,“在‘大年’适当控制挂果量,避免发生特高产的情况,荔枝属无患子科,一般最终坐果率仅2%左右,一旦挂果过多,来年树干树枝的营养就会被掏空,必然会出现‘小年’的情况。”向旭说。

在向旭看来,克服“大小年”,首先需要果园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比如良好的植保、生草管理,还有良好灌溉设施等,“如12月底、1月初,需要大量灌水,如果没有良好灌溉设施就无法完成”。

其次,荔枝生殖生长期为8—9个月,营养生长期为3—4个月,按照《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产业技术方案》,需要对荔枝全年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向旭将其总结为7个流程环节,即合理行间距与高光效树体结构改造、适时健壮秋稍培养、冬稍的控制、花芽萌动的促进、花穗质量的控制、授粉受精的保证和果实发育的保证。

“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来操作,而且操作管理还要根据天气及物候的变化做灵活调整,也需要精确的观测与判断,这样才能保障来年荔枝产量的稳定。”向旭说。

“技术规程不能停留在纸面上,主要还是把技术真正落实到基地。”向旭介绍,首先要通过技术培训、宣讲与示范,让多数农户认识到“大小年”是可以克服的,要遵循科学的管理,要把技术落实到位;除技术外,还有各种农药肥料等农资的投入,尤其是近几年各级政府的重视与较多的资金扶持,才形成了如今较良性的局面。

“未来,最关键的是要把荔枝的成花机理摸透。”向旭说,虽然目前荔枝产量“大小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破解,但主要关键技术还是依靠多年来总结的经验,尤其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荔枝花芽分化及正常坐果的问题都将变得更为严峻。所以,应该更加注重荔枝的基础研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荔枝“大小年”之困。

本栏策划:张志超

推荐内容